
一、《襄阳年鉴》由中共襄阳市委、襄阳市人民政府主管,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主编。《襄阳年鉴》1988年创刊,连续编纂35年,公开出版32卷,《襄阳年鉴(2022)》为第32卷。
二、《襄阳年鉴(2022)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,客观记述2021年襄阳市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基本情况,为社会各界了解襄阳、研究襄阳提供基础资料。
三、本卷年鉴除特载、大事记、人物、附录、索引外,其他内容采用分类编辑法,由类目、分目、条目3个层次组成。设襄阳概貌、工业经济、农业·农村、交通·通信、自然资源管理、住房和城乡建设、商贸、财政·税务·金融、经济监督管理、中共襄阳市委员会、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、襄阳市人民政府、政协襄阳市委员会、纪检监察、民主党派、群众团体、法治、军事、科技·教育、卫生健康、文化·旅游·体育、出版传媒、社会民生、县(市、区)、开发区等25个类目。卷首彩页设襄阳风貌、庆祝建党百年、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、工业运行、农业经济、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、乡村振兴、美丽乡村、交通建设、城市建设、文化教育、社会生活、生态文明、夜色襄阳、旅游等15个专题。
四、本卷年鉴在上卷的基础上,对部分类目或分目进行了调整优化。新增类目“自然资源管理”,原类目“民主党派·群众团体”拆为“民主党派”“群众团体”、“文化·旅游·体育”拆为“文化·旅游·体育”“出版传媒”,原类目“襄阳综述”改为“襄阳概貌”、“农业农村经济”改为“农业·农村”、“卫生和人民健康”改为“卫生健康”、“人物·先进集体”改为“人物”,删除原类目“组织机构及领导人名单”。新增分目“纺织服装产业”“节能环保产业”“消防救援”“政治监督”“仲裁”“老龄健康”“卫生应急”“社会工作”,原分目“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”拆为“基层卫生”“妇幼健康”、“医药化工产业”拆为“医药健康产业”“现代化工产业”,原分目“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”改为“汽车产业”、“农产品深加工产业”改为“食品产业”、“电子信息产业”改为“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产业”、“扶贫开发”改为“乡村振兴”、“物流业”改为“现代物流”、“房地产业”改为“住宅与房地产业”、“保障性住房”改为“住房保障”、“中国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”改为“货币金融服务”、“组织”改为“组织工作”、“宣传”改为“宣传工作”、“统战”改为“统一战线”、“人事管理”改为“人事人才”、“机关事务管理服务”改为“机关事务管理”、“人大立法”改为“地方立法”、“政法委与综治”改为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”、“品牌战略建设”改为“知识产权监督管理”、“卫生健康综合监督”改为“卫生监督”、“文化事业”改为“文艺事业”、“旅游”改为“旅游产业”,“残疾人事业”“红十字会事业”分别改为“襄阳市残疾人联合会”“襄阳市红十字会”并移至“群众团体”,“外事工作”“减灾救灾”“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”分别移至“中共襄阳市委员会”“襄阳市人民政府”“自然资源管理”,删除类目“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”“政协襄阳市委员会”中原分目“综述”,删除原分目“国防科技工业”“城乡规划”“政务服务和法治建设”“侨务工作”“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”“卫生科教”“关心下一代工作”“老龄工作”。
五、本卷年鉴所用资料由各县(市、区)、市直各部门、各单位提供,均经供稿单位审核。涉及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的数据由市统计局提供。凡市统计局未予统计和未予提供的,则采用各供稿单位提供的数据。大部分数据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,少数计量单位沿用市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