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2024》洞察 2023 年文化产业全景
《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2024》宛如一座宝库,为我们清晰呈现了 2023 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全貌,从产业规模的拓展到内部结构的优化,从新兴业态的崛起至消费市场的变革,诸多关键层面均蕴含着丰富且极具价值的信息。
一、产业营收:规模扩张与增速提升
2023 年,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,营业收入达到了 129515 亿元,较上一年实现了 8.2% 的增长。这一显著的增长幅度,背后是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。文化服务业作为产业的核心驱动力,表现尤为突出,其营业收入达到 67739 亿元,增速高达 14.1%,远超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平均增速。这不仅凸显了文化服务业在产业中的主导地位,也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高品质、个性化文化服务的需求正日益增长。与此同时,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也分别取得了 2.4% 和 0.6% 的增长,尽管增速相对较慢,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在产品生产与市场流通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共同为产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。
二、行业格局:全面增长与结构优化
2023 年,文化产业的九大行业实现了全面增长,彰显出产业内部的蓬勃活力与良好发展态势。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在这一年实现了 63.2% 的大幅增长,一扫前几年的低迷,主要得益于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以及对精神娱乐需求的释放。文化投资运营行业增长 35.7%,反映出资本对文化产业前景的持续看好,大量资金的涌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新闻信息服务、创意设计服务、内容创作生产等行业也分别取得了 14.4%、11.3% 和 10.8% 的增长,这些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,其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,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。
从文化核心领域与相关领域的发展来看,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 83978 亿元,增长 10.3%;相关领域实现营业收入 45537 亿元,增长 4.3%。文化核心领域的快速增长,表明我国在文化内容创作、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竞争力不断增强;而相关领域的稳步发展,则体现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日益加深,产业链不断延伸,产业结构更加优化,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三、新兴业态:创新引领与市场拓展
文化新业态在 2023 年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。具有明显新业态特征的 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 52395 亿元,增长 15.3%,增速远超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,对整体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70.9%。这充分彰显了新兴业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强大引领作用。
其中,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、互联网广告服务、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、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、互联网搜索服务、其他文化艺术业等 6 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。以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为例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无人机在影视拍摄、文化演出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市场需求迅速增长,带动了该行业的高速发展。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更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汇聚了海量用户,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娱乐内容,如网络直播、在线游戏、短视频等,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娱乐需求,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。这些新兴业态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、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,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,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创意化方向加速迈进。
四、企业效益:利润增长与竞争力提升
2023 年,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,利润水平也显著提升。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1566 亿元,增长 30.9%,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至 8.93%,较上一年提高了 1.55 个百分点。在 43 个行业中类里,32 个行业中类利润实现增长、由亏转盈或减亏,占比高达 74.4%。
数字内容服务、互联网信息服务、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、信息服务终端制造及销售 4 个行业中类对利润增长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。数字内容服务行业通过提供优质的数字阅读、数字影视、数字音乐等内容产品,吸引了大量付费用户,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。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息推送服务,广告收入大幅增加,利润显著提升。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则通过创新运营模式,拓展多元化盈利渠道,如虚拟道具销售、会员付费、广告分成等,实现了利润的高速增长。信息服务终端制造及销售行业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,市场需求持续增长,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,提高了产品附加值,增强了市场竞争力,进而实现了利润的增长。这些行业的良好表现,不仅反映出文化企业在市场拓展与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也表明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已成为文化产业盈利增长的核心动力,推动着文化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,适应市场变化。
五、文化消费:多元变革与市场新趋势
(一)文旅消费:传统与新兴的融合创新
非传统旅游城市的崛起:2023 年,一批非传统旅游城市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的营销策略成功 “出圈”。甘肃天水以其特色美食麻辣烫为突破口,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,城市知名度和旅游热度大幅提升。哈尔滨则充分利用冰雪资源,打造冰雪经济,成为冬季旅游的热门目的地。当地文旅部门积极倾听游客需求,优化旅游服务,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,如冰雪大世界、冰雕展览等,赢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。这种非传统旅游城市的异军突起,打破了传统旅游市场的格局,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,即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,通过创新营销手段,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。
国内外游客互动与新文旅点位挖掘: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,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。2023 年,中国单方面免签国数量增加,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前来旅游,“China Travel” 成为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。外籍人员出入境人次大幅上升,2023 年一季度达到 1307.4 万人次,同比上升 305.2%,已恢复至 2019 年同期数据的 92.46%。国内一线城市积极开展面向欧美游客的一日游、半日游短途服务,并邀请海外 KOL 参与国家形象宣传,提升了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。与此同时,国内游客的旅游需求也日益多样化,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热门景点,而是通过社交媒体、旅游攻略等渠道,不断探索新的小众景点。一些原本不为人知的 “小微景点”,如乡村古镇、特色街区等,通过游客的分享和传播,成为网红打卡地,推动了文旅消费的多元化发展。
主题乐园的持续热度与创新:主题乐园在 2023 年依然是文旅消费的热门选择。上海迪士尼乐园、广州长隆乐园、珠海长隆海洋世界等主题乐园客流指数位居前列。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在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 75 万次,较 2019 年春节增长超 130%,旗下酒店连续 20 天出租率 100%。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,主题乐园不断创新运营模式,采用合家欢的动画 “IP +” 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,将热门动画 IP 与主题乐园的游乐设施、表演、餐饮等相结合,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。例如,迪士尼乐园围绕迪士尼经典动画 IP 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和周边产品,深受游客喜爱。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,也为主题乐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(二)情绪与兴趣消费:新兴消费潜力的释放
二次元消费的爆发:2023 年,二次元消费市场持续升温,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。上海百联 ZX 创趣场作为二次元文化的集聚地,迎来了多家国际知名动漫 IP 持有者的全国首店入驻,再加上各类线下快闪活动的举办,吸引了大量二次元爱好者前来消费,“五一” 当天客流超 8 万,假期五天销售额同比增长 120%。这一现象带动了二三线城市 “谷子店”(售卖二次元周边商品的店铺)的发展,许多老商场通过引入 “谷子店”,盘活了闲置空间,实现了业态升级。二次元消费不仅局限于实体商品,还延伸到线上游戏、动漫、影视等多个领域。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全球上线后,凭借其精美的画面、丰富的剧情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,吸引了大量玩家,收入总额逾 11 亿美元,充分展现了二次元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毛绒玩具引发的 “情绪经济” 热:以 Jellycat 为代表的毛绒玩具在 2023 年掀起了 “情绪经济” 热潮。Jellycat 首次在中国开设限时体验店,推出特别限定独家产品,消费者需线上预约才能购买,引发了抢购热潮。这种现象反映出消费者在购买毛绒玩具时,不再仅仅关注其使用价值,更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价值,通过购买毛绒玩具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,缓解压力。国内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敏锐捕捉到这一消费趋势,纷纷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毛绒玩具文创产品。甘肃博物馆打造甘肃 (不) 土特别超级市场,推出一系列以博物馆文物为原型的毛绒玩具,如 “绿马” 玩偶等,将传统文化与情绪消费相结合,既传播了文化知识,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,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。
六、产业发展:挑战与机遇并存
尽管 2023 年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在入境游方面,支付系统不兼容、缺乏英文界面等服务问题逐渐暴露,影响了海外游客的旅游体验,制约了入境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。传统景点型和主题街区型文旅模式也面临着可持续性的考验,西安曲江文旅上半年亏损 1.87 亿元,反映出部分文旅企业在经营模式、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,难以适应市场变化。
然而,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。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等举措,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。技术的不断进步,如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、大数据等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,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。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、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升,也促使文化企业不断创新,以适应市场需求,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例如,一些文化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文化产品,如智能音乐推荐系统、智能绘画软件等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体验;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场馆、虚拟演出等,丰富了文化消费场景。
通过对《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2024》的深入分析,我们清晰地看到了 2023 年中国文化产业在营收、行业格局、新兴业态、企业效益以及文化消费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,同时也认识到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文化产业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,抓住技术创新机遇,积极应对挑战,不断推动创新与变革,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,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,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更多的文化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