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海为卷,岁月为章——《赣榆年鉴》的二十载初心与精品之路

发表于:2025-10-03 09:00:41浏览:75次
一、二十载春秋:一部年鉴的成长印记
2003 年,《赣榆年鉴》在黄海之滨的海州湾畔悄然诞生,由赣榆区人民政府主办、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精心编纂,从此开启了记录一方水土变迁的使命征程。至 2023 年,这部年鉴已走过二十载春秋,推出第 21 卷力作,不仅实现了 “一年一鉴、连续编纂” 的坚守,更在 2024 年摘得第八批 “中国精品年鉴” 称号,创下 “一鉴双跨”(省级、国家级精品)的历史性突破,成为赣榆方志人初心与匠心的生动见证。
二十年间,年鉴的编纂者们始终秉持 “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政之参考,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” 的理念,从早期的素材积累到如今的精品打造,从电子文档的雏形到图文并茂的典籍,每一卷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。正如执行主编李家君所言,年鉴编纂如同 “索东求西” 的寻宝之旅 —— 为核实 “海洋旅游开发” 细节,先后对接 5 家单位的撰稿人;为修正数据偏差,将 “8.16 万元” 校准为 “8.16 亿元”,用千余次核查守护着 “实事求是” 的生命线。
二、三维特色:年鉴里的赣榆灵魂
赣榆年鉴(2023)》以 “创新为本,特色为魂,悦读为根” 为纲领,通过 “三个突出” 构建起独一无二的赣榆叙事体系,让这部工具书既有历史的厚度,更有时代的温度。
(一)区域特色:山海间的文化印记
赣榆 “沿海、平原、山区各占三分之一” 的地貌特征,孕育了 “享山川之饶,受渔盐之利” 的独特禀赋。年鉴编纂者深谙此道,在卷首彩页设置 “区域名片” 专题,用 “徐福故里”“红色沃土”“美食之乡” 等五大板块,率先亮出赣榆的文化身份证。徐福东渡的千年传说、抗日山的红色记忆、北纬 35° 线的樱桃甜香,这些散落在山海间的元素,通过 “海洋经济”“特色果业”“红色文化” 等特色类目,形成立体的地域画像。
更精妙的是对 “个性与共性” 的把握:在普遍的 “农业” 类目下,专设 “特色果业” 分目凸显地理优势;在常规的 “文化” 类目外,增设 “赣榆港区” 类目记述国际海港的崛起,让读者一眼读懂 “此赣榆非彼赣榆” 的独特性。
(二)时代特色:发展中的年度答卷
年鉴是时代的 “快照”,《赣榆年鉴(2023)》用敏锐的视角捕捉着 2022 年的赣榆脉动。面对数字化浪潮,增设 “数字赣榆” 类目,从智慧城市到产业转型,全景呈现 “数字赋能” 的新图景;紧跟电商热潮,在 “开放型经济” 中加入 “跨境电商” 分目,记录中菲产业园、中欧班列直播基地的建设轨迹。
当文旅融合成为发展新引擎,年鉴果断将 “旅游业” 从分目升格为独立类目,呼应《赣榆区全域旅游规划》的实施;借 “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周年” 契机,开辟 “非凡十年” 图片专题,用 22 个页面的视觉叙事展现发展巨变。从 “网络及信息安全” 的新增条目到 “苏北湿地生态典范” 的专文收录,每一处调整都精准回应着时代命题。
(三)悦读特色:典籍里的审美革新
打破 “年鉴 = 枯燥数据” 的刻板印象,《赣榆年鉴(2023)》以近 300 幅图表实现 “平均每页一图” 的视觉突破,压题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,达成 “述之以文,示之以表,现之以图” 的境界。编纂者还巧设 “链接” 栏目,将 “机器人赋能智慧城建”“老旧小区加装电梯” 等民生细节穿插其间,让宏大叙事落地为可感的生活场景。
更具巧思的是内容排序 —— 将 “数字经济”“海洋经济” 等特色类目前置,用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打开阅读入口。这种 “既重史料价值,又重阅读体验” 的编排,让年鉴从案头工具书变成了可赏、可品的文化读本。
三、岁月为证:年鉴的当代价值
在赣榆区史志办主任王淙看来,《赣榆年鉴》早已超越 “资料汇编” 的范畴,成为区域发展的 “活字典” 与 “导航图”。政府部门借助其精准数据制定产业规划,企业通过 “开放型经济” 条目捕捉商机,学者从 “红色文化” 记述中挖掘历史遗产,普通读者则在 “美食之乡”“电商高地” 里读懂家乡的烟火与荣光。
二十载栉风沐雨,《赣榆年鉴》用 21 卷典籍串联起赣榆从传统农业县到 “电商高地”“海港新城” 的蜕变。当读者翻开书页,看到的不仅是枯燥的数字与条目,更是徐福东渡的帆影、抗日山的松涛、渔港的晨曦与直播间的灯火 —— 这便是一部精品年鉴的力量:让历史可触,让时代可感,让家乡可忆。

 

热门文章